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春季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为确保幼儿身体健康,必须增强教师和家长的预防传染病意识。
春季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霍乱、甲型病毒性肝炎、痢疾、手足口病等。这些传染病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一、流 感
(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潜伏期短,在起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以飞沫直接传染为主,也可通过飞沫污染手、用具、衣服、玩具等发生间接传染。
流感具有和一般感冒相同的症状: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流感的发病特点:起病急剧,多伴有高热和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头痛、背痛、四肢痛、全身乏力等。之后呼吸道症状逐渐明显,儿童还有腹痛、腹泻、腹胀、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病例可并发肺炎、中毒性脑病、心肌炎等。
(二)、家园应采取一些措施预防幼儿流感
1、让幼儿勤洗手。
2、居室定时开窗通风。
3、合理饮食,平衡营养。
4、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增强体育锻炼。
5、教室每天使用消毒灯消毒。
6、幼儿被褥经常日光暴晒。
7、用具的消毒。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俗称脑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好发于冬春季,男女老幼都可得病,其中儿童为多。在流脑好发的季节里,要注意积极预防。一旦发现突然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惊厥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加以注意尽早就医。
早期发热,随后头疼,继而呕吐,这三大症状被医学界称为“流脑信号”。如不及时治疗,危险性很大。因此,要注意保护易感儿童,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流脑”是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型脑膜炎。“流脑”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春季由于天气冷暖不定,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高发人群。
根据病情,“流脑”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后者尤其值得重视。
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在24个小时甚至6个小时内就可出现严重的休克和呼吸衰竭,病死率极高。因此,在“流脑”高发季节,若病人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有突发高热、身上发现出血点、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不得延误病情。
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来预防“流脑”比较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
我国已对儿童预防接种多年,保护率可达90%以上。
家里应开窗通风(纱窗),病人使用的被褥应在太阳光下曝晒消毒。
三、麻 疹
俗称“疹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麻疹病人的直接接触也容易感染麻疹多发于六个月至五岁的儿童。麻疹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发生状况,潜伏期为6—18天。主要症状为发热、怕光、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出现口腔粘膜斑(科氏斑)及全身斑丘疹。
防治对策:接种疫苗,是预防的主要措施。患儿从发病至出疹5天左右传染性强(隔离)。少去公共场所。但家长要警惕麻疹并发喉炎,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一旦发现,立即联系医生及时就诊。
四、水 痘
(一)、 水痘: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容易感染年龄的是3~5岁。冬春季发病为主。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与直接接触传播,对有接触史隔离检疫21天,一旦发现→立即隔离→皮疹全部结痂、脱落→约2周。水痘起病急,幼儿前驱期症状常不明显,开始即见皮疹。大龄儿童常有发热,可达39-40℃,常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差,在起病当日或第2日出现,初起为红色斑丘疹,数小时后很快变为水疱疹,直径0.3-0.8mm水滴状小水疱,其周围有红晕。 24小时内水疱液体变混浊,易于破损,疱疹持续3-4日而后结痂,痂盖于5-10日脱落,水痘皮疹一般在起病的3-5日内分批出现,每批皮疹的发展均有以上的过程,因此,同时可见到斑丘疹,水疱疹与结痂。
皮疹有瘙痒感。皮疹主要见于躯干与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呈向心性分布,为水痘发疹的特征之一。皮疹数量不一,少为数十个,多可达数百个。
并发症:较常见的是皮疹继发细菌性感染。
(二)、家庭护理方法
1、发热时应让患儿卧床休息、多喝水、加强营养,给予患儿易消化的食物或水果。
2、帮患儿剪短指甲,以避免孩子忍不住痒而抓破疱疹,否则很容易引起继发细菌性感染。
3、如果发现患儿感觉瘙痒难耐,而疱疹又没有被抓破,可用炉甘石擦拭伤口并口服扑尔敏。
4、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内衣要常换洗和勤洗手。
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激素幼儿有接触史 肌注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五、流行性腮腺炎
(一)、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春季为发病高峰,3-15岁的儿童易发此病。
病毒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患者唾液污染食物、餐具、玩具等途径传播。
症状:潜伏期18天左右,少数发热、头痛、肌痛,以耳垂为中心肿胀,张口、咀嚼和酸性食物疼痛加剧。
腮腺炎患者的突出表现就是发热和耳下肿痛。此病发病时除发热外,还伴有局部腺体的肿胀与疼痛,小儿还可合并脑膜炎、睾丸炎。该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多见,但对腮腺炎病毒缺乏抵抗力的成人也可染病。由于腮腺炎病毒能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如防护不当可造成局部流行,尤其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如幼儿园、学校等。
(二)、预防:立即隔离:腮腺消退1周之后解除隔离
空气流通对口鼻分泌及污染用品煮沸或爆晒
对与患儿密切接触的易感儿检疫21天,并加强晨检
(三)、治疗:流质半流质食物,口腔卫生、多饮水、忌酸辣烫、卧床休息
并发症:医院住院治疗
金银花10g+板蓝根10g 煎水服用
柴胡10g+板蓝根10g
六、甲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甲肝病毒所致的传染性肝炎。
春季是甲型肝炎的好发季节,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在接触甲型肝炎病人半个月至一个月后的时间里,凡出现发热,吃不下饭,甚至饭后恶心、呕吐、乏力,连上一步楼梯都感费力、面黄、小便像浓茶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预防措施:加强粪便管理,及时隔离病人,搞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洗手。希望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就餐,防止病从口入。早餐最好在家或幼儿园里。
七、EV71肠道传染病 –手口足病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这些疾病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安徽阜阳曾有许多感染的幼儿引起大量的手足口病流行。
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因此引起的疼痛,常使患儿流涎或拒食。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也可经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 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
可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造成经呼吸道传播。该病常见于4~9月份。
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口杯、玩具、食具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所以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感染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黏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或含氯消毒剂对日常用品、玩具、进行消毒,对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84消毒液消毒;将衣被在阳光下曝晒,室内保持通风。
春夏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家庭的保健防御措施“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