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幼儿虽小,他们同样有喜怒哀乐, 同样需要别人的爱、关心和抚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或者因为太忙,或者因为没有引起重视而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很少与孩子一起共进早、晚餐。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对他的关心、爱护和理解。这种忽视孩子情感需求的做法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期(3~6岁)是孩子情感发展和家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儿童情感的出现和发展要比语言出现得早,其作用更早。孩子的信任感、自主感和主动感均产生于学龄前期,如果在此时期孩子的情感未能得到培养,将会给孩子情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情感世界有所了解。有些家长做得很好,他们知道孩子有喜怒哀乐,在家里或在幼儿园遇到不顺心的事会不高兴,这时,家长要注意到孩子情绪的变化,耐心地询问原因,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帮助孩子调整情绪。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情绪起伏,但不同的儿童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会各不相同。有的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有的幼儿则以吵闹、闯祸或沉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要;有的孩子则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把话闷在心里,不表达出来……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及时发现孩子言谈举止上的变化,体会孩子的情感。
其次,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而要适时、帮助孩子找原因克服困难,从而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在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要引导孩子珍惜同伴友谊、学会宽容;当孩子主动将座位让给老人、病人坐时,要表扬孩子的利他之心。 再次,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以平等的、民主的方式对待孩子,
使家庭成为孩子充分表达情感的自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