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德育工作>>家园互动>>美文推荐>>文章内容
家长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懂得分享?
作者:张瑜   来源:原创   点击:   发布时间:2021-04-19


  孩子在五六岁以前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很难理解“所有权”的概念,无法厘清事物的所属关系。因此不懂分享是成长中的自然表现,并不代表自私,无需上升到品德层面。
        当孩子不懂分享时,我们不妨看作是孩子学习新知识的信号与机会,反复强调正确的行为指示,从一些基本规则教起,还可以采取限制时间的方法,让孩子明白与别人分享东西不等于永远失去。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分享自己特别在乎的东西,我们先要认同孩子的心理,同时引导孩子体会别人的感受与情绪,激发同理心。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明白自己的合理需求,学会平衡自己和别人的需要,愿意真诚分享物质与时间而不求回报,真正富有关爱情怀。
家长曾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岁多的小朋友在公园玩,总是想抢小朋友的玩具,自己的玩具也不让别人玩,需要干预吗,怎么干预;孩子经常在自己得不到想要东西的时候哭,不去自己想办法,比如玩沙子的时候,他的小铲子被别人拿走了,他只会哭着找妈妈,急了他会打那个小朋友,怎么才能让他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如果我们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入手。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科学发现。这儿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特别高兴,他以为这是另外一个小孩,特别想跟这个小孩玩,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还不到18个月的孩子身上,18个月以前,孩子还没有特别清楚的自我意识,比如说婴儿躺在床上,有时候会把一只手伸起来,看来看去,有时候抓住自己的一只脚,咬来咬去,他还没有一种很明显的感觉,我是独立的,所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他以为是别人。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叫红鼻子实验,在一个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在他鼻子上点一个红点,然后把这个孩子放在镜子前,看这个孩子有什么反应。如果孩子一看镜子里的小孩鼻子上有个红点,觉得很好玩,伸手去摸那个小孩,说明他还不知道镜子里的就是自己。但如果他一看镜子里的小孩,马上摸自己的鼻子,说明他已经意识到镜子里的孩子就是自己。他觉得这个红点很好玩,在我自己的鼻子上,往往是18个月以后的孩子,能摸自己的鼻子。也就是说,大约18个月的时候,孩子就发现自我了,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发现自我以后,孩子会有一些很自然的反应,第一个反应是可以辨认自己了,给他看照片,他看见照片里的自己可以认出来,也会称呼自己了,开始的时候他不会说“我”,他会用自己的名字,“这是顺顺的”“抱抱顺顺”,“我”对他来说还比较抽象,他要过一段时间才会用。
       另外一个就是搞清自己的所属,孩子特别愿意说“我的!”“我的!”,既然世界上有“我”这么个人了,那我这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得有点东西,有一些东西是属于我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小孩到了这个年龄都会有这种表现。
       这就是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会发现自我,这是人的一种天性,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那是“我的”,他就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分享,比如说这个东西是自己的,他不愿意跟别的小孩分享,不是自己的,别人的,可能会抢过来,或者是属于大家的东西,他也以为是自己的,我女儿十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带他去动物园看动物,她指着远远地北极熊,说“我的”。作为家长,在这个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是,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啊,不愿意分享,也很尴尬,我自己当时也有这种感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分享时间其实比分享物质更重要。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比较贫乏,过年的时候,家里做点什么好吃的,互相分一分,这是一种特别珍贵的行为,但是现在大家生活过得好多了,反而时间很少,压力很大,这个时候最珍贵的可以跟别人分享的东西,往往是一种真正能坐下来,静静听你说说话,把注意力全放在你身上的时间。我们从小就可以教孩子,更多地学会分享时间。
        这样分析下来,大家会发现,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不是培养出一个分享的孩子,分享是一种表面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被很多不同的目的支撑着,我们想要孩子有合理的需求,能平衡自己和别人的需要,能公平对待自己和别人,有关爱的情怀,这样的孩子在未来是具有竞争力,生活也会幸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新港幼儿园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街道圩塘东海路9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