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龙龙的爷爷十分喜欢花卉,在家里的阳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在爷爷的熏陶下,龙龙也十分喜爱花。有一次爷爷有事外出好几天,在厨房的我只听见阳台传来“嘭”的一声巨响。赶紧跑到阳台上一看,爷爷最爱的一盆花被龙龙打翻在地,我责骂年幼的龙龙不懂事。龙龙的爷爷回家后我和他说了这事,爷爷和蔼地拉着龙龙,问:“你怎么把花弄坏了呀?”龙龙说:“爷爷不在,龙龙替爷爷给花浇水。”
原来孩子只是为了替爷爷浇水,个又不够高所以才把花打翻的了。我们经常在这种不经意间“看不见”孩子,我们被自己的自以为是蒙蔽了双眼,没有想到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看待世界的样子。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看不到,无缘无故的给孩子贴上了一个不良的标签,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怜的一件事。
看见孩子背后的动机、需要甚至是渴望,我们才能理解孩子,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孩子永远只是我们心中那个不完美的小孩而不是他自己的样子。
故事二:我家里是开小店铺的,父亲对很多商品有着自己的一套质量标准和价格预测。我记得有一次去外地出差,从当地买了一些特产送给父亲。在父亲带我回去的路上,我兴奋得和他说:“我特意在当地买了最好的这个特产带回来送给您。”父亲自然而然的接过话问“多少钱?”
我一时语塞,想了想还是报了一个我猜想父亲心中可能比较实惠的价格,父亲张口还是那句话:“家里这边市场x元钱我就能买到和你这差不多的质量的……”我的心情瞬间就灰暗了起来。心理学家李雪说: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只看到孩子的功能价值,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的内心也感受不到爱,他能体会到的只是一份恒久的孤寂。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渴望被看见的,这种看见并不是外在的功能价值,而是希望父母也能看到孩子内心所要展现出来的爱、喜悦和和平,这种温暖的力量不是通过量化的比较才能体现出来的,只要能感受到孩子的那份心,甚至只是静静地不说话都可以。当孩子这些积极的品质被父母全然看见的时候,孩子的内驱力才会更充足。
故事三:孩子打球后全身舒畅,想要和你分享这份喜悦,你却告诉孩子打球是很好的运动要坚持;在家聚会时你硬要学钢琴的孩子给各位客人献奏一曲,却不顾孩子内心的挣扎;孩子第一次拿一百分想让你肯定他的努力,你却回了一句:不要骄傲,继续努力……
当我们没有看见孩子的时候,就像是一盆冷水从孩子的头顶浇下来。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却看不到孩子闪烁的色彩;我们的眼睛能看到耀眼的阳光,却看不到孩子身上夺目的光芒;我们的眼睛能欣赏世界的美,却欣赏不到孩子品质的美……我们的眼睛不盲,但是我们的心盲。只有被看到的孩子,才能有更多的力量,才能更自信,更勇敢,更前进!因为孩子知道,在家的这个港湾中,有着他最爱的人能看到他心理的一切,能懂他,能让他感受到爱。这样能“看见”孩子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当我们明白这个“看见”并不是单单看见孩子这个光线作用下的实体时,我们就知道我们的“看见”更是看到孩子背后的一切。当我们打开我们的心眼看到孩子的时候,这些爱就在孩子的身上自然的流淌,我们对孩子的爱也悄无声息得传递给了孩子,在爱中塑造的孩子的样子,带着的也是满满的爱,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