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敏感期?如果你的孩子也说了“诅咒”别人的话,家长的正确做法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吧!
敏感期的含义
最早这一词是荷兰科学家德弗里斯在动物身上发现的,他认为每种生物的特性都是借助于短暂的刺激或潜力而获得的。后来意大利的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通过研究,发现儿童身上同样存在“敏感期”,并将这现象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幼儿在特定的一段时间里,对外界的某种刺激或印象特别敏感,在这段时间内对某种知识和行为的掌握比较容易,相关的能力发展比较迅速。通俗讲就是,孩子会在某一个时间内,特别喜欢做某一件事。当某敏感期到来,他们会对自己热衷的事情充满活力,并通过一次次的努力使自己的能力大大增强。当他们在目标达成时,才会感到疲劳和乏味。但敏感期并不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遇到外界阻挠,恐怕就要丧失这种天赋的能力了。在蒙台梭利女士的教育理论中,着重提到了孩子的6个敏感期,分别是: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细小物品敏感期、动作协调敏感期、社会行为敏感期。
关于孩子出现诅咒行为
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案例,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有诅咒的行为出现。“诅咒”语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行为是语言敏感期中的一个表现阶段,通过模仿周围人的语言,孩子们发现有些话会让成年人产生强烈的情绪变化。比如,孩子听到了别人说脏话,他学会后在家中也说出这类的话,家长听到可能会有生气的表现,这时孩子发现这类的语言如此有力量,感到十分有意思,于是总忍不住好奇想去说。这类情况,往往家人反应越激烈,孩子说得越起劲。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不用太过紧张,孩子们只是好奇心作祟,他们可能都不理解自己说的脏话的含
只不过是发现了语言的威力而已。面对孩子们的诅咒”语,家长只需做到以下4点:
1)淡定对待孩子的“诅咒”语
刚刚也有提到,孩子只是发现了“诅咒”语言的力量才会说出不该说的话,这时,家长越是反应强烈,孩子就越想说。所以大家要学会控制自己,平常心去对待这件事,不表现出自己的关注,当孩子说出“诅咒”的语言而无人回应他们时,他们会逐渐觉得无趣,自然也就不再说了。
2)找到孩子学秽语的出处
孩子的认知都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模仿而得来的他们不会自己创造不文明的语句,一定是有出处的,比如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电视节目或家里人。当家长们找到问题的源头时,应尽量减少孩子去接触,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些不恰当是的语言。如果一不小心,孩子接触到了这种内容,家长们可以赶紧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许当孩子被其他内容所吸引时,就忘记了刚刚的内容。鼓励孩子多说美好的语句,当孩子使用正确的又美好语句时,家长可以多赞美他们,让他们感受语言真正的优美与力量,同样的道理,这会使孩子们乐于使用好的语句,以得到更多的鼓励。
3)“顺”着孩子的诅咒
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候孩子很可能是真的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才会说出不好听的话,家长可以顺着他们的话去化解问题。比如: 孩子生气着说妈妈是“傻瓜妈妈”这时妈妈说:“我特别聪和宝贝一样聪明呢!”也许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忘记刚才的不开心呢!敏感期并不神秘,它不是衡量孩子们成长水平的标尺,只是为方便成年人参考的成长系统,透过幼儿的敏感期,家长们可能会开始理解生活中孩子们的各种奇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