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怎样的育儿方式是最适合孩子,能最大程度的支持孩子的成长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下这个话题,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正在育儿的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什么是和善而坚定?
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出了“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教养方式。
这种育儿方式既能让孩子感到温暖,又会给他们设定界限,并尊重他们与年龄相符的自主权;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鼓励他们去探索,同时也会提供切实的支持。
那究竟什么是“和善而坚定” 呢?简言而之,“和善”的意思是我们要尊重孩子,孩子虽然依附于我们生活,但他不是提线木偶,他有权力表达想法和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
“坚定”则是指在尊重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尊重自己,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摆布我们。
在理解“和善而坚定”的时候,很多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坚定”理解为“强权”。其实这两种是完全不同的。
“强权”是指大人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用命令、逼迫的方式让孩子服从于父母的意志。
而“坚定”则是面对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时,父母要提出合理的规则和限制,有坚定的态度,父母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并且坚持贯彻执行。
举个小例子,给孩子做了好吃的,孩子不洗手就想吃。
强权的方式是:我们拖着孩子到卫生间,虽然孩子一直在反抗,但我们摁着给他洗好手,过程中可能还一直在数落孩子。我们用逼迫的方式,让孩子“听”我们的。
坚定的方式是:孩子不洗手是他的自由,我们没法强迫他。
我们可以做的是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拿走好吃的食物,同时告诉孩子,“等你洗好手了,就可以过来吃了”。记住一点:我们只能对“自己”说了算。
在贯彻“坚定”的时候,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坚定”不需要通过“音量高”来实现。
孩子的感受力是及其强的,我们的表情,动作,音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他都能及其敏锐的感受到。
其实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无计可施了,才会通过“大声说话”来给自己多一些底气。
声音越大,内在越不确定。同时,当我们通过“音量高”来传达我们的“坚定”时,孩子很容易感受到“被命令”和“被强迫”的感觉。
很多孩子不但不会去做,反而本来打算去做的事情,也会继续拖延下去,仅仅是为了和我们对抗,表明他“可以说了算”。
为了让大家体验感更深,我想带大家来感受一下两种表达方式会产生的不同效果。
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闹表响了,你今天真的很不想起床!真想多赖一会儿!
这时如果爱人大声地冲你说:快起床吧,闹表已经响了好几次了,怎么总是这么磨磨蹭蹭的,就没有一点时间观念,不怕上班迟到啊!
这种表达方式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是不是想一脚踢过去,可能这几天都不想理他,即便起床了,也是带着一肚子气。
其实很多父母在叫孩子起床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方式。孩子一脸郁闷地起床了,气鼓鼓出门了。可能一早上都闷闷不乐,上课时候也无精打采。所以看似好用的方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我们来换一种表达方式,如果爱人平和地说:闹表响了,你还想睡一会儿吗?怕你一会儿开车又着急,起床吧,不行中午趴一会儿补个觉!
你的感受是什么?是不是感受到的是来自爱人的关心,而非指责和挑剔,更不是“落井下石”。不管你有没有立马爬起来,心里都是没有任何抗拒在的。
语言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可能是负面的,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尖锐的伤害,也可能是柔软而有温度的。
下次叫孩子起床的时候,不妨也这样试试,你会发现,“温柔”其实更加有力量!
二、“和善而坚定”怎么落地?
以上两点就是在表达“坚定”时,我们容易犯的小错误。那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和善而坚定”要如何落地呢?
为了能更方便大家理解,我这里来举两个小例子。
比如:你和孩子已经商量好,每次玩完玩具都要归位。
但孩子每次都没有执行,你经常需要三番五次提醒,有时候还不得不提高音量,孩子这才会一脸不情愿地去做。
很多时候,你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自己生着一肚子气收拾了。
类似的情形,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很多父母每天都因为类似的小事,行走在奔溃的边缘。
那“和善而坚定”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和善”。在这个情形中,“和善”的意思是,我们要尊重孩子,可以友善提醒,但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催孩子,不强迫他去遵守规则。
“坚定”的意思是我们要尊重自己,我们不能替他收拾,我们只能决定自己做什么。
明白了这个大前提下,我们能采取的做法是什么呢?
如果你觉得孩子乱糟糟的玩具干扰了你的生活,那么你可以把玩具都收起来,但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你自己更舒服。
但因为玩具是你收拾的,所以之后想玩的时候,孩子就不知道玩具放在哪里了。
孩子问你的时候,你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对不起,因为上次你没有把玩具收好,所以这次不能玩了。不过,等你决定玩完做到归位时,你可以再来问妈妈”。
不给孩子贴标签,说他“不爱收拾,不爱干净”,通过平和的态度传达我们的原则和态度,这样就是“和善而坚定”。
再来举一个小例子,当生活中,孩子对我们大喊大叫,或者出言不逊的时候,大家是如何处理的呢?
很多“和善”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非常包容,他们非常温柔,即便内心已经“波涛汹涌”了,但表面上还会“笑脸相迎”;
有些“严厉”的父母可能会棍棒相加,或者以更大声的声音喊回去“你给我好好说话”。
以上两种做法都不是“和善而坚定”。“笑脸相迎”时你没有尊重自己的感受,“大声喊孩子让他好好说话”时,我们并没有给他示范正确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
“和善而坚定”的做法是,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妈妈很想和你沟通,只是你的方式让妈妈不舒服,等你打算尊重妈妈,和妈妈友好说话的时候,我们可以再聊一聊。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相信大家对于“和善而坚定”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了。我们来总结一下,“和善而坚定”应该是这样的:爱的态度应该无条件,但爱的方法是需要有策略的:温柔而坚定,情感上温柔,执行时坚定。
只是,大多数父母在具体贯彻执行的时候,经常陷入过于“和善”或者过于“坚定”的境况。如何拿捏这个“度”呢?具体执行起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