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幼小衔接”,助孩子快乐成长
——2023年春学期大班家长会讲稿
常州市新北区新港幼儿园 赵晓丽
各位家长:大家好!
在正式交流之前,先来的家长给大家发个福利:我们一起来对照下,看看你的教育方式是否需要改进?在哪方面需要改进?
测一测:(在符合您情况的题目后面打钩)
1.我每天早晨要叫孩子好几遍,还要给他穿好衣服,他才起来。
2.我会把牙膏给孩子挤在牙膏上,帮孩子节约时间。
3.孩子很粗心,所以学校要带的物品,都是我帮他准备好。
4.如果发现孩子的学习用品等没有带,我会立即给他送去。
5.我很少主动和班主任老师联系。
6.我不愿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收到挫折。
7.如果孩子与伙伴打架,我会向别人道歉,再将孩子带走。
8.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位老师而不愿意去上学,我会想方设法把他送到学校。
9.我周末会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如画画、舞蹈等。
10.我相信我的孩子不会比别人差。
说明:
一共是10道题目,这些题目如果您打得勾越多,说明您的教育方式越是需要改进:
1、2、3与依赖性有关——意味着今后你的教育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
4、6、7、8与受挫力有关——意味着今后你的教育要让孩子经历些挫折,吃一点苦,提高孩子的逆境商。
第9、10题与您对孩子的期望有关——意味着今后你的教育要放低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
那如果有的家长因为来的晚,没有进行会议前的测试,会议后可以问班主任老师要十道题,认真做一做,从而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助力孩子更好地发展。接下来言归正传,回到今天的会议,聚焦今天的会议主题:幼小衔接。
亲爱的大班家长朋友:新的学期刚刚开始,今天首先由我召集全体大班家长开家长会,可见这次会议的重要性。重要在哪呢?因为今天和家长沟通的这个话题很重要,“幼小衔接”。我们知道您的孩子马上要进入小学了,如果在思想上还没有重视起来的家长,今天我就要给您敲响警钟了。那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做好幼小衔接,助孩子快乐成长”。这个话题意味着幼小衔接如果我们做好了日后就省心了,做不好,以后等孩子进入小学,有你头疼的。那接下来,我将从什么是“幼小衔接”;“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的现状;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是孩子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向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
二、做好幼小衔接很重要
1.调查显示:刚入小学的孩子40%存在幼小衔接问题,西方国家也是如此。(重要性)
2.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并非不重视幼小衔接,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必要性)
3.幼小衔接是转折期:差距、变化大
具体方面 | 幼儿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教育目的 | 非义务教育,追求健康、快乐地成长 | 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学业合格为本,追求素质教育 |
学习环境 | 宽松活泼 | 严谨规范 |
学习内容 | 以动手动脑的游戏为主 | 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
学习形式 | 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进行知识启蒙教育,没有考试 | 系统学习,需要每天完成作业,有考试的任务和压力 |
评价的手段和标准 | 上幼儿园时,家长只要求其吃好、睡好,学习上能过得去就可以了。 | 特别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 |
师生关系 | 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保教一体 | 老师侧重于学习和品德教育,生活照顾相对较少 |
作息时间 | 上幼儿园每天起床、上学都很迟,上午也只有30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其它是游戏、活动、生活时间。强调一个活动中的动静交替,就是说活动的时间多于坐着的时间。幼儿园里的,白天可以午睡二个小时左右,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 而小学像现在的一年级,1天6节课,每节40分钟,大约有4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比幼儿园多出3、4倍。 一上小学,就没有午睡了,下午12点50分直接就上课了,因此有的孩子就开始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甚至打瞌睡了。(即便有睡觉也是趴在桌子上睡) |
行为规范 | 强调游戏的规则和生活常规,不带有强制性。较自由,鼓励孩子个性张扬 | 较规范,学校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孩子守纪律,讲文明,带有强制性。 |
社会交往 | 多数在老师和家长的视线范围和教师的组织范围内与小朋友交往 | 课间、课外由小朋友自由支配,交往的独立性变强 |
4.幼小衔接是关键期:孩子成长中不容忽视的关键期。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印度丛林发现了两个印度狼孩。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叼走。一个年长的8岁,叫卡马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狼孩的启示:错过关键期,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甚至永远无法弥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个关键年龄阶段: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两个年龄段在学前期)
三、幼小衔接的现状:
1.小学化:
家长重视智育的衔接,最关注进入小学要学什么,我就提前教什么,不要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前学拼音、识字、写字、做百以内的加减法、珠心算)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合适呢?有没有必要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实验
双生子爬梯实验:(美国格赛尔)
一个从48周起,连续6周每天做10分钟爬梯的训练,到第52周,熟练地爬上5级。
另一个从53周才开始训练,2周开始,不用旁人帮助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孩子的成长是受生理、心里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以致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双生子爬梯实验启发:
对幼儿进行的任何提前化教育只会事倍功半,通俗地讲,到什么年龄进行什么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
2.断层化:
(1)不会握笔
(2)不会翻书
(3)不会听课(倾听)先要听清、再要听懂。
3.突击性:
在幼儿进入一年级前半年突击衔接,忽视幼儿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培养的集中强化和不正确引导。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恐慌心理以及对小学生活的提前惧怕。
四、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家庭、幼儿园、学校、社区共同的责任。
(一)身体方面的准备
(二)生活方面的准备
(三)学习方面的准备
(一)身体方面的准备
1.要保证充足的营养(重视孩子的早餐)
2.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适当减少睡眠时间和游戏时间)
4—7岁:每天睡11小时
7岁以上:每天最好睡10小时左右
(二)生活方面的准备
1.遵守时间训练(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件事,如吃饭、作业)
2.培养独立意识(独立睡觉)
3.讲文明懂礼貌
4.培养劳动能力
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是0.5小时,日本是0.4小时,而中国是0.2小时还不到,只有11.32分钟。
据某一次对我国某地小学生的调查资料显示:
低年级学生27%不会洗脸,37%不会穿衣,13%不会扫地,97%不会整理书包
中年级学生57%不会洗碗,60%不会整理房间
高年级学生63%不会烧饭,57%不会钉纽扣
(三)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学习的兴趣
(1)参观小学
(2)肯定老师
(3)肯定成长
2.培养学习习惯
(1)正确的读写姿势
专心听讲的习惯(用眼、用心倾听)
3岁:3至5分钟;4岁:10分钟;5至6岁:15分钟;6至7岁:20分钟左右
(3)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天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预防多动症。
英国最新研究:家长每天给孩子读书、讲故事,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还能预防儿童出现多动症等行为毛病。
——日后认知和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看图识字、测验中的表现要大大好于哪些平时成人不给他们讲故事的孩子们
——长大后行为问题的风险可能会降低
——那些每天花三四个小时看电视的孩子在各种测验中的成绩相对偏低
(4)爱惜学习用品
3.语言、数学方面的准备:
拼音、识字、数学等都可以提前渗透,但一定是润物无声的,生活中学习。
超常教育,别从娃娃抓起
聪明题、珠心算、英语等我们都要立场坚定,学会拒绝。
4.学习用品的准备
(1)文具盒(简单实用)
(2)书包:不宜过大,超过体重的十分之一影响身体
(3)铅笔:中华牌
(4)不带铅笔刨(每天最少5—6枝)
(5)橡皮(方形,无香味)
5.择校择班
(1)办学理念正确、鲜明
(2)学校设施(新与旧各有得失,但底线是无安全隐患)
(3)师资力量
(4)就近入学
(5)根据特点
择校择老师不如择自己。
结束语: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思想上的冲动远没有具体的行动来得有价值。在幼小衔接的这条路上,请家长要有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最后送给大家八个字:学以致用,过犹不及。也真心地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带着好习惯上路,走得更远,笑得更灿烂。
最后卖个关子留个白,以后孩子进入小学,衡量孩子对学校生活是否适应?我这里有三个标准,哪三个标准?感兴趣的家长朋友可以私信我。您的孩子半年后就将踏入新的学校大门,但链接和缘分可以一直在。至少,孩子们的园长妈妈一直都会在。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家长朋友的陪伴!
1.学习感兴趣: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
2.活动能合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
3.生活有条理: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当,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