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滴云闺蜜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一起学习家庭教育的时间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一起解了”大脑发展”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对孩子的大脑发展规律有了一些了解了。
今天的文章,我们继续聊“大脑”,我将结合具体案例来帮助大家学会如何将“大脑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一
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点: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
这个知识点,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左脑和右脑不仅仅是在解剖学上是分离的,在功能上也是非常不同的。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中提到:大脑影响我们的方式有“左脑模式”和“右脑模式”。
在“左脑模式”下,我们会更注重逻辑和细节,讲究秩序,并且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
在“右脑模式”下,我们会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并且对来自周围的非语言信号更加敏感。
比如别人的面部表情、眼神、语气语调等传递的信息。
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左脑是理性的,右脑是感性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右脑”占主导地位。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小孩,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右脑思考的。
但随着孩子慢慢成长,他们左脑思维也会越来越发达。
那么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左右脑”思维有哪些表现呢?我来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假设一个三岁的小孩,他在商店看到了一个喜欢的玩具,特别想买,但是被妈妈拒绝了。
大多数三岁的小孩,在面对这种场景时,会用放声大哭或是满地打滚、赖着不走等方式来和妈妈抗衡。
他才不管是不是在公共场合,不管他人的眼光,也不会尝试用语言来说服妈妈,他只能用最擅长的“肢体语言”来反应。
即便妈妈一直和他讲道理,他也是听不进去的。
因为来自“右脑”的感受已经将他淹没,他无法做任何思考,而道理是需要用“左脑”来理解的,但他已经被“右脑”牢牢控制了,“左脑” 处于“闭合”状态。
但是当这个孩子长到7,8岁的时候,面对同样的场景时,他再也不会那么无所顾忌了。
这时即便他想闹,他也会考虑到“在公共场所闹,多少有点难为情”,他会尝试去和妈妈“讨价还价”,或者用“甜言蜜语”来让妈妈为自己买单。
即便有情绪,也会用理智思考了。这就是孩子“左脑思维”发展的体现。
二
到底是“左脑思维”好,还是“右脑思维”好?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分好坏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不管是“左脑思维”还是“右脑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只有“左脑思维”时,他的内心只有规则、逻辑和各种道理,没有了大的情绪起伏。
但也体会不到高兴和悲伤了,内在是一片情感荒漠,人生将少多少乐趣,这样的他是多么的可怜啊!
同样,当一个人只有“右脑思维”时,也是万万不行的,他总是被情绪控制,深陷情绪漩涡。
遇事总是“暴走”,情感海啸说来就来,他自己容易崩溃,周围的人和他相处起来也会倍感压力。
所以,不管是“左脑思维”还是“右脑思维”我们都需要,我们要做的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
三
“左右脑”如何整合?
“左右脑整合”具体要怎么做呢?我来通过一个例子,给大家把具体步骤拆解一下。
前周前做过这样一个个案。来访者是杉杉的妈妈。
杉杉在学校一向表现良好,成绩一直在中上水平。但是最近杉杉情况有些令妈妈担忧,别的科目成绩都不错,唯独数学成绩一直在退步。
杉杉回家经常和妈妈抱怨说数学太难了,数学老师也很凶,自己经常被批评。
每当这个时候,杉杉妈妈就会劝杉杉,说老师是好心,她是为学生着急,骂学生也是为学生好, 是为了激励杉杉努力。
妈妈总是苦口婆心,但每次杉杉都会特别生气,说妈妈不理解自己,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时候一晚上都不理妈妈。
这种情况怎么引导呢?
加入训练营后,杉杉妈妈开始系统学习育儿相关知识,坚持做到每天学习打卡和复盘。
娜姐也会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现在杉杉妈妈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完全改变了,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她的思路是怎样的?
1.联结“右脑”
当杉杉向妈妈抱怨时,她的内心是“沮丧的”“生气的”或是“委屈的”。。。。。。
杉杉在那个时刻是被“右脑思维”的情绪所控制了,所以妈妈这时候讲道理根本没有用,孩子的“左脑”此时是掉线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先“联结右脑”,用“右脑回应右脑”。
用“右脑”喜欢的“非语言信号”,比如身体接触、倾听的动作、关爱的语气等来回应孩子的感受。
比如:坐到杉杉身边,拉着孩子的手,或者抚摸着孩子的后背。
然后用安慰的语气说:“你现在是不是挺难过的?妈妈理解你,妈妈小时候也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过,当时觉得伤心、羞愧还有委屈,真的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通过“联结右脑”,妈妈让杉杉知道,妈妈了解她的感受。
当孩子的感受被回应,感到自己“被理解”时,她会更容易摆脱“右脑”的情绪的控制,开始“启动左脑”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永远要记住,不论孩子的情绪在我们看来是多么没有必要,但它们对孩子就是重要的。
就算生气的原因看起来很小,大人觉得不值一提,但生气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却是真实的、严肃的,孩子所有的情绪都值得被我们认真对待,我们一定要给予孩子真诚的回应。
2. 引导至“左脑”
与孩子的“右脑”联结成功后,就可以开始“左脑联结左脑”了,进入解决问题的步骤。
杉杉妈妈可以启发孩子思考:
老师批评的原因是什么?
自己是不是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避免?
有哪些具体可执行的方法?
通过这样“两步走”的方法,杉杉妈妈现在处理育儿问题时得心应手多了。
她说自己现在碰到问题,没之前那么急着先去“搞定”问题了,总是先“联结右脑”然后再“引导至左脑”,很多问题反而都更轻松解决了。
四
如何将“左右脑理论”在生活中落地?
“左右脑理论”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场景。
比如:冬天的早上,孩子迟迟不愿从被窝里出来,说没睡够。
这时,千万别讲道理了,说“快点吧,别磨磨蹭蹭的了,不然又迟到了!”
你这样说,孩子即便爬起来,心里也不痛快,出门时候还一脸不高兴。
知道了“左右脑”原理,那么下次我们就可以轻轻把孩子拉起来,然后云淡风轻地说:
“是啊,妈妈太懂你了,妈妈也不想起,刚才妈妈也是费了好大劲儿才爬起来,冬天的被窝真的太舒服了”。
至于催促的话,真的一句不用说,因为当我们回应了“右脑”时,孩子的“左脑”就已经启动了,他自己也知道该起床了,不然就要迟到了。
再举一个小例子。孩子到家就一直抱怨,说“每天做不完的作业,老师讨厌,学校真烦。。。。。”
惯常的回应方式“学生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不做题能掌握知识吗? 有抱怨的时间,不如多去做几道题”
这样的方式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了,这样的方式只能让孩子烦我们,更烦作业。
记得先“联结右脑”,我们可以这样说“是吧,妈妈也觉得你们作业是挺多的, 多希望你们作业少一点,这样你晚上也不用这么紧张,还能留一点自己的时间”。
听到我们这么说了,孩子多半就不会再情绪特别大了。顺势我们就可以“启动孩子左脑”了,问问孩子“时间规划上是不是可以再改善一下呢?”
少了很多口舌之争,问题还得到更轻松地化解。
看到这里,大家对“左右脑”的知识应该已经了解了吧,记得“两步走”的方法大家在生活多多用起来。
让我们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方法轻松养育孩子!让我们的孩子扎实的养育好身心,以后他们才更有力量,去克服未来人生中的江涛骇浪。
好了,关于“左右脑”这一部分的内容,我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更多养育的干货知识我会持续更新,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