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滴云闺蜜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一起学习家庭教育的时间了。
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着重探讨了“育儿方式”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但是相比各种“育儿技巧”,还有一个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那就是“家庭环境” 。
所以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想聚焦于“家庭环境”,和大家探讨一下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一
“强迫性重复”理论
首先我想先给大家介绍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强迫性重复理论。
这个理论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它的大概意思是:一个人会不受控制的重复一些曾经的体验。
什么意思呢?简言而之就是,每个人都会不断的重复自己从小熟悉的生活模式。
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假如父母经常吵架,那么他们的孩子在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也会去重复这种吵架的相处模式。
再举一个例子。
有些女孩,明明非常优秀,但是总是遇到“渣男”,即便数次被伤害,但 一直不长教训,总是逃不出悲剧的命运。那么很有可能女孩的父亲就是一个渣男。
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会把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当成以后的婚姻体验基础,不自觉地重复和父母相同的“命运”。
当然“悲剧”可以重复性强迫,那么“幸福”同样也可以。
假如原生家庭父母恩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足够的关怀,那么孩子长大脱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之后,也会不自觉的重复原来的“幸福”模式。
夫妻关系就像是家庭里的定海神针,父母相爱,孩子才会充满幸福感,那种幸福感会内化到孩子的生命里,幸福才会不断延续下去。
二
“好的家庭”什么样?
那么,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家庭氛围平和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点:家庭氛围平和
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不会决定孩子的成长,但是家庭氛围会。
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那么孩子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会不断的通过制造矛盾来引起父母的关注,缺乏力量用于学习生活等方面。
在咨询中碰到过这样一个事情。
来访的妈妈,女儿13岁,最近一年来女儿学习和生活都出现了明显的倒退。成绩由中上变成了倒数,各种补课也没用。
还经常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但去医院又检查不出问题。
对爸爸妈妈极其依恋,如果爸爸出去应酬,妈妈加班开会,孩子就会电话微信不断。
这位妈妈虽然和爱人关系不和,但是也从来没有冲孩子乱发过脾气。
对孩子很耐心,亲子关系也一直挺好,始终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啊,家庭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虽然妈妈对孩子和和气气的,但是因为亲密关系出了问题,争吵不断,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来说,也是“有毒” 的。
孩子总是充满忧虑,学习自然也受到了影响。
同时孩子发现,她成绩下降时候,爸妈会着急的将注意力放到她身上。
她生病时候,离家出走的妈妈也会回来关心她。
孩子觉得通过牺牲自己,换取爸妈的共同关注,将矛盾转移到自己身上。
虽然被爸妈批评成绩下降,但是比起爸妈吵架,离家出走,自己被说几句都无关紧要了。
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唯有从父母双方的关系入手,才能彻底根治孩子的“心病”。
2
双方地位平等
说完了第一点”家庭氛围平和”,我们再来看第二点:双方地位平等。
在家庭中,夫妻双方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关系。不管是“女强男弱”还是“男强女弱”的婚姻模式,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当然,这里的强弱,不是从“经济实力”出发,而是指夫妻双方都应该有平等表达自己声音的权力。
因为孩子天生知道自己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情感需求就是和父母双方的情感联结。
如果家中一方过于强势,孩子就会深深同情弱势的一方,不自觉地偏袒弱势的一方,通过做和弱势一方相同的事,给予他们支持。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训练营中成成妈妈是律所合伙人,多个政府项目的法律顾问。
成成爸爸开个小广告公司,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平时沉默寡言,家中大小事都是妈妈说了算。
妈妈经常说,工作这么辛苦,都是为了成成,有个不争气的爸,儿子再不争气就没希望了。
怕什么就来什么,成成变得和爸爸一模一样,唯唯诺诺,身边没有朋友,成绩也很差。
原因何在?其实除了养育方式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成成爸妈相处模式的影响。
成成妈妈总是不自觉贬低爸爸,成成在心里深深同情爸爸,又无能为力。
他只能通过重复和爸爸相同的命运模式,将爸爸的特质内化为自己的,来表达对爸爸的支持。
对另一半的指责、嫌弃伤害的不仅仅是夫妻关系,这种模式伤害最大的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