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德育工作>>家园互动>>美文推荐>>文章内容
你还在溺爱孩子吗?溺爱型养育的危害你一定要来看看!
作者:王额   来源:原创   点击:   发布时间:2024-05-09

  “溺”在词典上的意思是“淹没”。被“溺爱”大的孩子,就如同飘摇在海面的小船,最终将被生活的浪潮“淹没”“和“吞噬。

  其实父母爱护子女是天性,真正的爱,再多都没有问题。

  但“溺爱”的问题在于对孩子过度放纵,几乎或很少提出要求,给孩子过多的权力,在孩子具备足够能力之前就让孩子做决定。

  “溺爱”和“真正的爱”是完全不同的。界限在哪里?

  简单来说,就是要看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而没有教会孩子尊重别人的需求和社会规则。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么解释太抽象了,为了让大家理解的起来更简单和清晰,我来举几个例子吧!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在养育的过程中,是不是犯了“溺爱”孩子的错误。

  一

  “溺爱”的第一种表现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常见的“溺爱”孩子的方式:对于孩子过度放任,缺乏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训练营中洋洋妈妈就是这个类型的。洋洋爸爸做生意,常年很忙,妈妈全职带娃。

  洋洋打小调皮,幼儿园就经常有老师告状,说洋洋打小朋友,推倒玩具,在桌子上乱写乱花等等。但是妈妈觉得孩子还小,这些情况都正常,慢慢长大就好了。

  上小学以后,洋洋做的事情越来越出格,上课不听讲,下课打架,作业不做,考试成绩惨不忍睹。

  妈妈非常耐心苦口婆心地教育,但洋洋依然我行我素。

  洋洋妈妈觉得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足够用心,对孩子足够尊重和理解,不明白为什么会养育出一个“熊孩子”?

  经过深入了解后找到了问题所在。洋洋妈妈小时候是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

  虽然学习非常优秀,生孩子前工作也非常不错,但是她一直很自卑,不管多努力,都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内心深处对自己充满了否定。

  她深感棍棒教育带给自己的伤害,所以当妈妈后,她一直努力地想把“爱和自由”给到孩子。

  但却忽略了对孩子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规则。

  因为“小时候没有被温柔对待,所以当妈妈后就想要加倍给孩子”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表面上看,是“爱”,但其实很多妈妈是把自己“内在缺爱的心理”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用“溺爱”孩子的方式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

  真正的“爱和自由”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

  用孩子能理解和明白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和孩子平等地沟通、真诚的给予孩子帮助。

  但自由不是放纵,不是没有规矩和约束。 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他的行为其实和“自由”毫不相干。

  规则和爱是平行的,界限和自由是共存的。有规则的爱,有界限的自由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生的财富。

  幸亏洋洋妈妈及时认识到这一点,不然孩子长大后,她最终会发现,那个她耗尽心力,辛苦养育的孩子会给她带来无尽的伤痛和遗憾。

  二

  “溺爱”的第二种表现

  上面是第一种常见的“溺爱”方式,接下来我们聊聊第二种:对孩子过分地关注,缺乏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孩子的要求事事都答应。

  前几天做过的一个个案咨询,恰好就是这种情况。来访者是小美的妈妈。

  小美今年四年级。小美妈妈和爸爸平时工作都很忙,所以都是姥姥帮忙带孩子。

  小美妈妈最头疼的事情是小美的生活习惯问题。从小都是姥姥帮忙穿衣服。

  房间不会收拾,书包不会收拾。每天小美早上起床时间,对于一家人来说,就像一个噩梦。

  一早上叫好多回,小美才会爬起来。但是就是坐着不动,非得姥姥来穿衣服。

  如果姥姥不给穿,就喊妈妈,妈妈也不回应,就开始大哭大闹。砸书,扔衣服。

  很多时候,姥姥就出来当和事佬了,说“没必要因为一件小事闹成这样”,或者说“别又迟到了,还是我帮着穿吧,大了自然就会了”。小美妈妈真的既无奈又无助。

  平时姥姥对于小美的各种“无理”要求也非常包容。

  姥姥退休工资也不高,但是对于孩子的各种消费要求极为大方,孩子进了商店想要啥买啥,不给买就哭闹,姥姥抗不过就又妥协了。

  生活中隔代溺爱的现象非常多,小美的姥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小美姥姥年轻时候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过问孩子。她把对女儿的愧疚通过对孙女的“溺爱”得到了补偿。

  凡事都以小美为先,事事都答应小美。因为特别疼孩子,所以大事小事全部包办。

  这种表面的“爱”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小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信念,“爱我,就是为我做所有的事情”。

  这个信念深深扎根于小美心里,为了证明大家爱自己,那就设法让大家帮自己做事情。让大家围着自己转。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小美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去理会家人的需求。

  遇到问题也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因为她知道,总会有人跳出来帮自己的。

  未来的日子,一旦小美离开家人独自生活,就会发现自己缺少基本的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技能,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会,那时的她内心必定是无助和自卑的。

  孩子的认知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很多时候他们的思维是片面的,“换位思考能力”“同理心”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建立的。

  家人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关注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把家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传达给孩子。

  引导孩子慢慢学会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和看问题,让孩子学会在不压抑自己感受的基础上,尽可能为他人着想。

  同时生活中也要创造机会,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比如:自己穿衣服,收拾自己的房间等等。

  在学习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才能慢慢才能体会到家人的不容易,也会慢慢建立起为自己负责的责任心。

  第二种“溺爱”孩子的方式是不是还挺常见的,而且不仅仅局限在“隔代抚养”中,可以看看你家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也踩了这个坑哦!

  三

  “溺爱”的第三种表现

  接下来我们聊聊第三种常见的“溺爱”方式:害怕孩子“受伤”,为孩子处处设限。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来举几个常见的小例子。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非常“讲究”。

  孩子想玩个沙子,妈妈担心沙子扬起来进了眼睛,劝说孩子别玩了;

  孩子想玩滑滑梯,妈妈担心太高了,滑下来不安全;

  担心孩子拿这摸那不卫生,跑东跑西不安全,限制孩子的活动。剥夺了孩子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致使孩子运动游戏的能力差,和同伴玩不到一起,因此内心自卑孤独。

  《园丁与木匠》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拥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童年,比其他任何物种都要长得多。这并不是巧合,漫长的童年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良机。

  过度对孩子设限,无形中就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而这些探索的良机恰恰就藏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中。

  人生的路很长,孩子终究是要一个人走到底的,家长总要学会放手,孩子才能真正有机会去探索,才能最终真正学会独立。

  四

  父母怎么做?

  以上三种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溺爱孩子的方式。通过这几个例子呢,大家也肯定已经清晰看到“溺爱”这种方式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其实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和本能。

  但在爱的基础上,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思考清楚,我们爱的方式是否能帮助孩子掌握生活的技能,是不是有助于孩子心灵的成长,是否能帮他们为未来的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不是真爱。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是正确的爱是智慧爱,是有理性有底线有边界的爱,而不是无原则无底线无条件的宠爱和溺爱。

  我们对于孩子的养育,一方面要及时捕捉到孩子的真实需求并给与回应,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适应社会、健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读到这里,云闺蜜们肯定想说一句:当父母真的太难了,打骂怕伤害孩子,爱给多了又怕惯坏了孩子,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亲爱滴们,别着急,心态要稳住,咱不怕!

  在之后的的文章中,娜姐将用一系列干文章和详尽的案例,为大家把育儿中涉及到的各类问题和有效的解决办法详尽介绍给大家。

  如果在育儿过程中碰到任何问题,记得给我留言,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越来越好的父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新港幼儿园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街道圩塘东海路9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