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次在育儿方面答题,没想到一天就突破两千赞,感谢知友们的鼓励,也看到一些疑惑。确实,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是教育孩子呢?孩子各不相同,家长各不相同,家长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原生家庭更是差异很大,交流也是为了分享,为了学习!
看到评论里有几点共同的疑惑,在这里说明一下:第一,有朋友说一个两岁的孩子不小心打碎鱼缸就要被教育,很可怕。前文说了,孩子不是不小心,是故意把鱼缸推下窗台的,这跟捡个石子扔窗户其实是一个性质。孩子做的时候是觉得好玩,想看下有什么结果,也想看下他的行为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表示他在成长,我们认为教育也往往是在这个时候起作用,所以我们用了这个方法
第二,“关禁闭”是在我们家的叫法,但既不是关黑房子也不是虐待。还有爸爸抱着他,爸爸平时陪伴孩子很多,陪孩子玩耍和给孩子讲故事哄睡都是爸爸在做,所以就算是因为犯错被爸爸惩罚(我们家是爸爸唱黑脸我唱红脸)孩子还是更喜欢爸爸一些。哎,妈妈表示很无奈啊!
第三,很多人提到,这种方法下孩子不会真心认错,只是想办法逃脱。其实,在我们家,也有本来是罚孩子最后家长也会承认自己有些做得不对的时候,说出来很多人很难相信,但在我们家就是这样,谁说的有道理就接纳谁的,不管孩子多大,在他可以表达自己就开始这样了。另一个,在孩子一岁不到会说话开始,我和他爸爸就不会因为他的口齿跟不上他的思维而打断他,让他想说的时候把话慢慢说完。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别快,一岁半就可以说整句整句的句子。两岁不到就可以和大人流畅的对话。我们是两岁多上幼儿园,一到幼儿园,老师也觉得很惊奇,怎么会说这么多话,幼儿园老师都很喜欢跟他聊天。
因为教育太复杂了,不可能一把尺子适合所有的人,这里讲的也只是一点片段。我认为,李教授说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归根结底是要家长面对孩子,带着爱,多点耐心,尽量不要带着自己的情绪教育孩子。
============
以下为原文
亲测有效!接触到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讲座是在儿子五年级的时候,是儿子的语文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放了一个片段吸引了我,回家后就在网上找了李教授的视频讲座一口气看完了。一边看一边就在心里说,这不就是我们家的育儿方式吗!今年孩子六年级,12岁,一个有责任心,善良勇敢的阳光大男孩!
说回李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在儿子小时候,但凡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偶有小调皮不在此列),他爸爸会马上抱着他进到一个单独的空间,有时是自己家里的一个房间,在外面就会尽量找没人相对安静的空间,坐下来。让孩子背对着坐在爸爸的大腿上,两只手抱住孩子的上半身,让他不要乱挥乱打,需要有点力度但也不会太紧不会弄疼孩子。这在我们家叫“关禁闭”!开始,任娃怎么哭怎么扳都不理他,这个过程的时间最长,但是随着关禁闭的次数增多,哭的过程会越来越短。等他慢慢停下来不哭了,就会开始跟大人要求,比如:放我下来,我要出去……一般这个时候大人还是不会理他,再过一会孩子会更理智一些,有时会违心的说:我错了,放我出去玩吧……这时爸爸会告诉他,带你进来关禁闭不是惩罚你,是让你可以安静的想一想自己刚才做过什么事,这件事做的怎么样?不对在哪里?如果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想怎么做?想好了,跟我说。一般情况,孩子在经历这几轮以后会思路清晰的把事情想清楚说明白。而且他在这样的经历里也学会了遇事多思考,从小就知道眼泪和蛮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分享其中一个“关禁闭”的小故事吧。在儿子两岁多一点的时候,我们临时过渡住在他奶奶家,奶奶家的客厅是个暗厅,就在厅和房的墙中间掏空打了一个窗台,平时窗台上放着一只小鱼缸养着几条小锦鲤。那天吃完晚饭,儿子在床上蹦着玩,突然从卧室那一边猛的一推鱼缸,整只鱼缸从窗台摔落下来,客厅的地上一地的水,几只锦鲤在地上扑腾着,还好鱼缸没碎。我们愣了一秒,马上分工合作:爸爸进卧室抱起孩子“关禁闭”,我和奶奶打扫战场。打扫完战场,我就负责在客厅“看住”奶奶,拦着老人不让她进卧室。刚开始,就听得儿子在屋里哭,一边哭一边叫,放开我放开我!就这样哭了好半天,突然不哭了,大声说了一句:怎么还没有人来救我啊!我们在客厅里都要忍不住笑出声了,听到他爸爸说:没有人来救你,你自己做的错事只有你自己可以救自己。看到搬不了救兵,只好也不吵也不闹,啃哧啃哧承认了错误……事情很多具体的细节记不清了。
儿子从小到大没因为犯错挨过一次打,现在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敬畏之心的孩子,规则感次序感非常强,严以律己,与人为善。我们在这件事上的教育方法和李玫瑾教授不谋而合,也算是尝到了教育的甜头,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